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建强“红色堡垒” 激活“美丽经济”
2022-10-11 14:58:17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评论:0 点击: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记者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各地通过做强党建、做优产业、聚合人才,将乡...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记者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各地通过做强党建、做优产业、聚合人才,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建引领,乡村有了好风景

金秋时节,走进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只见所到之处坡谷葱郁河塘清澈、轻车慢道环绕田园,一片祥和美丽景象。

“村里环境好,生活也滋润了。”73岁的村民韩洁说,如今村里到处是景,在村里转转就像城里逛公园似的。

然而前些年的黄铺村可不是这样。“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花黄,好女不嫁黄铺郎。”村民的这句民谣形容得十分贴切。

2005年,原分属3个乡镇的3个村合并组成黄铺村,同时合并的还有149万元村集体债务以及脏乱差的环境。

“并村初期,干群之间不信任,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情况一团糟。”黄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绍南说。

“要让村子真正有改变,关键要建强村党组织,让党员成为模范。”2008年,王绍南担任黄铺村党委书记后,坚持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先锋指数考评等方式,提高村党委的组织力、凝聚力。

为把全村干群拧成一股绳,王绍南将村级的“四议两公开”拓展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群众工作法,增加党员议事会初议、实施过程公开和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环节,让党员群众全面参与进来,村里的事情都让村民做主、向村民公开。

2011年,黄铺村谋划以余花屋村民组为示范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议三公开两参与”群众工作法发挥出了成效。“当时,政策资金只有50万元,但实际需要200万元。这钱从哪里来,只能从村集体里拿。但其他组也想要这笔钱来开展建设,众口难调。”王绍南说。

为此,黄铺村党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村“两委”会议等进行协商,最后统一了意见:先集中力量打造余花屋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后续再逐年打造其他村组。

如今,黄铺村64个村民组主干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黑化,500余口当家塘整修一新,农田整理改造均实现了旱灌涝排,余花屋、团结村等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先后建成,全村三分之二的自然村落都成了美丽乡村。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曾是典型的发展薄弱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为此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村民张世忠说,如今的发展多亏了以姚有志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

2014年,在外地经商的姚有志返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姚有志就从抓党建引领、抓人才回归、抓产业融合入手,吸纳刘结华等一批外出创业成功的年轻农民回乡,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不到半年时间,毛畈村的葡萄园、草莓园、螃蟹养殖园、红米种植基地渐成规模。

之后,毛畈村“两委”班子又因地制宜,与村民农户携手发展以山水游、采摘体验游、休闲度假民宿游等为主的各类乡村旅游。

如今,毛畈村不仅实现了道路户户通,还建起了4公里多的“彩虹路”。红、黄、蓝三色点缀的“彩虹路”和萦绕在袁家渡农业公园的“红彩路”交相辉映,成为大山深处一条新的景观,吸引许多人前来打卡。毛畈村党支部荣获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毛畈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把土地集中起来,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发展”做优产业,风景变成好“钱景”

走进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的艾草加工厂,一股艾草的清香飘来,沁人心脾。60岁的村民高迟正在将一捆捆晒干的艾草放进机器中,碾成细细的艾绒,最终加工成艾绒凉被。“这是村里的特色产业,也成了我们收入来源,忙时一个月就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高迟说。

“目前,村里有13个集体经济项目,涵盖农业种植、苗木培育、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附属服务等多个方面,是霍山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山王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胜颇为自豪地说。

可在10年前,山王河村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大面积抛荒,山王河村几乎成了‘空心村’。”孙胜说。

2008年,孙胜带领新的村“两委”班子开始积极盘活当地丰富自然资源、闲置资产。经过商讨,孙胜和村“两委”决定以分红的方式将1500亩林山使用权收回到村集体统一经营:林山所在村民组村民占股30%,村委会占股70%。

2017年初,山王河村将其中100亩集体林山流转给回乡创业青年发展苗木、油茶、养殖业。村集体获得了第一桶土地流转金,坚定了村“两委”做活土地文章的信心。

山王河村位于六安市霍山县东北部,与六安市金安区交界,是打通霍山旅游环线和金安区旅游通道的关键节点。看准了旅游发展的前景,2017年,山王河村把涉及8个村民组的500亩零散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进行农田、道路、排水系统等改造后,种植油菜,并进一步打造成花海基地。

“花海基地可以栽一季油菜,种一季水稻,哪怕花海旅游项目一时不赚钱,至少我还有油菜和水稻的收入不会亏。”孙胜说,如今春看油菜花、秋看稻田画,成了山王河村的乡村美景,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

眼下,山王河村正以花海、龙虾、油茶、白及、艾草、苦丁茶六大基地为节点,打造13公里的特色农业观光带,将农业资源嵌入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两不误”“两相宜”“两促进”。截至去年年底,山王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70万元。

美丽乡村的可持续“绽放”,需要经济和产业的支撑。在黄铺村皖国葡萄园里,百亩葡萄已采摘完毕,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葡萄进行打包销售。“每年产量基本上在6万斤左右,销路不愁。”葡萄园负责人王艺满说,今年已是他在黄铺村发展的第10个年头了,如今的黄铺村景美、人气旺。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黄铺村党委提出了“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

“黄铺村全村成立了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把土地集中起来,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发展。”王绍南介绍说,村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目前,黄铺村全村已流转土地1.5万亩,建成桑葚、葡萄、油茶、瓜蒌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

风景变“钱景”,美了乡村,富了农民。2021年黄铺村人均收入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

“村级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才是最紧缺的资源”广聚人才,“钱景”未来有前景

这些年,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了,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研学游基地、大歇湾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纷纷落地,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乡村旅游链条由此拉长,吸引不少在外工作的大歇人返乡,投入到家乡振兴当中。丁帮进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38岁的丁帮进原本在合肥工作。2021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他选择回到大歇村,先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工作,今年又加入了村“两委”班子。“这几年在汪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旅游发展了起来,人才需求很是旺盛。汪书记和我沟通,我也有回家发展的想法,希望能为家乡发展出份力。”丁帮进说。

近年来,大歇村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所联系合作,用活激励政策,让“海归”“学归”“荣归”人才扎根大歇村创业就业;另一方面,注重对本村人才的培养,成立大歇村希望助学协会,帮扶和奖励村内学子,为建设美丽大歇提供人才支撑。

“2019年以来已有30多名青年到大歇村就业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大歇村景区的宣传推广和旅游产品的销售,进一步巩固了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大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品峰介绍说,2021年大歇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村级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才是最紧缺的资源,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这些年,在王绍南的带领下,黄铺村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特色产业,使得村里旧貌换新颜,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心示范村。村庄越是发展进步,王绍南越发现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

“以黄铺村为例,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有五六十人,可回乡的不到10人。”王绍南坦言,目前在村级发展特别是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人才“瓶颈”。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为破解优秀人才外出务工创业较多、村级带头人队伍不强且后继乏人等问题,岳西县大力实施“归雁工程”。“通过回引一批‘海归’即有商海闯荡经历的优秀人才,一批‘荣归’即光荣退役军人,一批‘学归’即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人才,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增强动能。”岳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岳西县通过“归雁工程”,目前已吸引800多人回乡发展,其中200多人进入村“两委”班子,30多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全县182个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占7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多管齐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下一篇: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实现多年前心中所想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